江苏省“十四五”现代种业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22-06-23 16:24:58 浏览:3713 次

农为国本,种铸基石。种业是国家基础性、战略性核心产业。江苏作为农业大省、种业大省,“十三五”以来,全省紧抓现代种业改革的发展机遇,深入推进种业体制改革,积极培育市场竞争主体,加强创新能力建设,优化种业发展环境,全省现代种业发展稳中有进,势头良好,成效明显。“十四五”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的十九大精神的五年,为贯彻实施**、国务院和省委省*的决策部署,推动全省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实现种业强省目标,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特编制本规划。

一、种业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十三五”期间,在省委省*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农业农村系统全面贯彻国家种业方针*策,大力推动各项改革措施落地实施,锐意创新,扎实工作,全省现代种业发展成效突出,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十三五”农作物种业发展主要成效与经验

1.发展扶持*策不断完善。全面贯彻落实**和国务院对种业发展的决策部署,省*先后出台加快现代种业发展和深化体制改革意见,相继设立了商业化育种能力建设和农业重大品种创制攻关等种业专项,加大了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救灾备荒种子储备、种子安全监管服务等专项工作资金扶持力度。建立种业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实施制繁种*策性保险,出台“绿色通道”等差别化扶持*策,创设省级种业投资基金等, 种业*策支持体系不断完善。千亿元级现代种业产业规划、目标正式印发,并列为《乡村振兴十项重点工程实施方案》内容之一进行重点打造,纳入省*十大主要任务百项重点工作考核。新修订实施的《江苏省种子条例》,对种业扶持措施予以了明确规定,种业扶持投入保障机制持续健全。

2.种业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科技支撑平台不断完善,省级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平台共建立种质资源库(圃)47个,保存四大类、437个物种、6.16万份种质资源,共享特征数据超过165万个;建成一批国家级大豆、水稻、甘薯等改良(分)中心、长江流域稻麦区域技术创新中心、科研育种创新基地等重大创新平台;省南繁基地投资6000余万元新建晒场、生产生活用房4736平方,购置农机器具、SNP分型检测仪及配套仪器设备63台(套);安装监控摄像头、智能农情及气象站77个(套)等,累计流转科研用地1700多亩,基地规模、基础设施及装备水平居国内一流,综合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南繁管理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南繁南鉴成效不断放大。科研体制改革取得实质突破,产学研推合作攻关机制初步建立,15家科研教学单位与所办种业企业全部实现“科企分离”改革目标,启动实施重大农业品种创制攻关项目,牵头组织国家特色作物甘薯良种联合攻关,20多家科研育种单位和种子企业参与国家和省重大攻关,种业人才发展和科研成果权益改革全覆盖推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速度和收益显著提高,资源和人才加快向企业转移聚集。企业商业化育种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累计投入省级种业专项资金2.2亿元,连续4年滚动支持一批骨干型和科技型种业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实施企业自主选育品种研发推广后补助。种业企业以商业化育种平台建设为依托,组建培养了一批自有科研核心团队和育种带头人,企业商业化育种能力显著提升,审定品种占比超过50%。品种创新成绩斐然,“十三五”期间,全省共选育审定主要农作物新品种301个,登记非主要农作物品种588个。其中育成水稻新品种120个,产量水平稳中有升,品质稳步提升,南粳5718、南粳3908、宁粳8号、金香玉1号等系列优良食味粳稻品种不断育成、推广应用步伐加快,年种植面积超过1000万亩;稻瘟病、纹枯病等抗性遗传机理和多抗种质资源筛选与创制取得显著成效,育成绿色品种13个;15个水稻品种列入农业农村部“超级稻”品种名录;选育审定赤霉病中抗以上小麦品种有37个,占我省小麦审定品种的总数的52%;淮南品种100%中抗赤霉病;多用途油菜品种取得重大进展,创制了非转基因抗ALS类除草剂的油菜种质资源;育成鲜食玉米品种22个,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特色园艺和经济作物品种选育取得较大突破,选育茶叶新品系7个、西瓜新品种32个、甜瓜新品种21个、菊花等花卉新品种41个,鲜食玉米、辣椒、小白菜等蔬菜以及花卉苗木种子种苗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3.种业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壮大培育优势市场主体,实施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培育工程,积极引导国家和省种业基金、其它社会资本参与企业改制,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淘汰不规范和不符合条件的生产经营企业,全省持证种子企业数量下降三分之二。引导科企深化合作,推动科企建立利益联结合作机制,加快种业育种创新资源、人才、技术向企业聚集;积极推动骨干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设立省级品种研发工程技术中心等产业创新研究机构,推进科技资源整合和产学研深度合作。种业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截止2019年底全省持证种子企业129家,其中部级核发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企业10家、省级发证52家。江苏省大华种业集团有限公司和江苏明天种业科技有限公司2家种业企业被认定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7家企业入围中国种业五十强,获评中国种业信用骨干企业,2家蔬菜种子企业首次进入全国蔬菜种业20强,总数创历史新高。5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1家企业母公司主板上市。全省商品种子销售量突破8亿公斤,企业销售总额突破50亿元,利润超2.5亿元,11家种子企业销售收入超亿元,前十位企业销售额占比超过50%。企业发展质量明显提升,截至2019年底,全省23家企业获得中国种子行业信用评价等级,其中10家获AAA最高等级,信用企业总数居全国前列。在全球具有影响力的食用菌菌种企业施尔丰国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被江苏裕灌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收购后落户淮安,标志着我省食用菌菌种生产实力上一个新台阶。

4.良种保供能力显著增强。种子优势产区建设成效显著。良种繁育体系从侧重杂交稻制种转向常规稻麦与杂交水稻制种并重,传统良繁优势区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盐城、大丰、建湖、阜宁、金湖一市四县(区)被认定为国家杂交水稻制种基地,获得1.74亿元*专项制种大县奖励资金扶持建设,全面打造“五化”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优势基地。泗洪、沛县、白马湖农场和东辛农场等获国家级区域性常规稻麦和蔬菜良种繁育基地认定。全省建成种子生产基地面积150万亩,推动90%以上种子基地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生产,种子生产能力达到8亿公斤以上,加工仓储能力超过9亿公斤。种苗中心建设稳步推进。首批认定公布266家优势特色种苗中心。全省有一定规模的设施园艺工厂化育苗基地100多个,育苗总量约15.4亿株。南京的茶叶、徐州的桃苗、泗洪的西甜瓜、东台的蔬菜园艺作物种苗等育苗能力大幅度增加,全省建有各类花卉市场166家,其中夏溪花卉苗木市场、沭阳国际花木城、如皋花木大世界等闻名全国种苗,种苗供应能力显著提高。品种测试推广体系和质量保障能力逐渐完备。十三五期间,全省有9家经考核认定合格的种子质量检验机构,50%左右市、县建有种子质量检测室,全省建立了12个品种纯度和真实性种植鉴定基地,基本形成覆盖全省、分工明确的种子检测体系,种子质量和品种真实性抽查合格率均在98%以上,种子质量明显提升。新建20多个国家级新品种区域试验和抗性鉴定(测试)站,辐射试验点100多个,基本建成覆盖全省不同生态区的品种试验测试评价体系。在市县全覆盖推进区域性品种综合测试基地建设,实施“农作物品种综合测试工程”,防范品种应用推广系统性风险。杂交稻制种保险投保率超过95%,常年储备国家和省级农作物救灾备荒种子200万公斤以上,地方种子储备和良种补贴*策有序跟进。创新品种示范推广机制,组织“江苏好品种”展示评选,实施“县域品种布局精准化工程”和“品种推广安全保障工程”,全覆盖开展市县品种安全性种植测试,保障农业生产用种和推广安全。

5.市场监管能力不断增强。强化制度建设和学习。组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及配套规范性文件系列宣贯培训,修订《江苏省种子条例》《江苏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规定》,出台《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工作规则》《江苏省农作物品种联合体试验实施细则(暂行)》《关于贯彻实施种子法全面加强依法治种能力建设的意见》《江苏省蚕遗传资源保护基地管理办法》等,废止了《非主要农作物品种鉴定办法》等一批不再符合法律要求的涉种规范性文件。确立企业市场主体地位。组织开展同一生态区品种引种备案和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受理审核工作,启动实施联合体试验工作。依法全面推进种子生产经营备案制度落实,全省每年备案种子经营主体达1万多家,占全国总数8%;备案经营单6万多份,居全国第二。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全面实施放管服改革,加快推动监管重点由事前向事中、事后转变,推动种子质量和生产经营行为监督检查列入省*“双随机”抽查事项清单。设立种子安全监管服务专项资金1800万元,支持各地开展种子“双打”专项行动。强化种业监管能力综合绩效考核,引导制定省市县三级市场监管工作机制和年度监管目标任务,开展种子市场明查暗访,全面实施“县域种子市场秩序评价”,营造公平有序市场环境。启动实施“白皮袋”种子专项治理行动和“种子质量年”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打击种子假冒侵权行为,全省制售假劣、“TM”商标等套牌侵权违法行为大幅减少,假种子问题得到有效遏制,种子质量显著提升,假劣种子案件数量居全国较低水平,重大种子生产事故发生显著减少,种业发展市场环境大为改善。建立省级品种权保护技术支撑平台。投入3000多万元建成省级中长期标准样品库,建立国内领先的SNP品种真实性分子检测实验室和国家品种登记认证分中心,为全省种业科研和品种维权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二)“十三五”畜禽种业发展主要成效与经验

江苏畜禽种业科技人才力量相对较强,种质资源与种业创新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全省组织成立了“江苏省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发布确定了《江苏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在全国率先制定了《江苏省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管理办法》,资源保护利用与新品种(配套系)创制成效突出。

1.畜禽遗传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资源认定全国领先。江苏是我国畜禽遗传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有30个畜禽遗传资源被列入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其中26个资源被收录于《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15个品种17个类群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江苏是猪遗传资源最多的省份之一,二花脸猪创造了世界最高产仔纪录,梅山猪成为全球影响力最大的中国地方猪种。全省建立和确定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24个、保护区4个、基因库3个,其中有17个保种场、2个保护区和2个基因库被确定为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单位,国家级保种场和基因库数量均位居全国第1,保护区数量位居全国第2。保护机制多项创新。根据《畜牧法》和原农业部《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管理办法》等规定,率先制定了《江苏省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管理办法》,创新构建了“*主导保种、企业自主育种、科教技术支持”的畜禽遗传资源保种模式,在全国率先规范开展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单位认定工作,创新采用“三方协议保种”模式和保种效果定期评估机制,形成“多形式、多主体”的地方猪协同保护体系,率先实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五个一”工程,制定和完善了保种方案14个,规范了保种场记录软件资料,全省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常态化管理轨道。发掘保护均有建树。近年来新发现娄门鸭、润洲凤头白鸭遗传资源和中华蜜蜂资源群体,先后抢救性保护了红灯笼猪、米猪、沙乌头猪等濒危地方猪种。依托南京农业大学与扬州大学、省家禽所保存了猪、鸡等地方品种的遗传物质,为有效防止重要畜禽遗传资源丢失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评估利用两不相误。对地方猪、鸡以及水禽等地方畜禽种质资源开展了较为系统地种质特性评价、主要性状遗传评估、分子标记筛选、遗传距离等一系列基础研究工作。深入挖掘地方畜禽遗传资源文化价值,宣传资源文化品牌,建立了中国淮猪资源文化展示馆、中国鸭文化博物馆等资源文化展馆6个。利用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优势,结合市场多元化消费需求,进行了二花脸猪、淮猪、狼山鸡、太湖鸡、海门山羊的本品种选育和开发利用,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

2.畜禽品种更新步伐加快。自主创新培育品种突出。“十三五”期间,利用地方畜禽资源培育了苏山猪、海扬黄鸡、江南白鹅、太湖点子鸽、苏威1号肉鸽等新品种(配套系),加上以前培育的新品种(配套系),目前累计通过国家级审定新品种(配套系)达16个,娄门鸭、润州凤头白鸭2个家禽遗传资源通过鉴定。修制定了《二花脸猪》等7部畜禽品种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审定通过苏豪×钟晔(抗)、野三元(抗)、苏超二号和苏荣×锡玉等4对各有特色的蚕新品种,全省18家蚕种生产单位,年产一代杂交蚕种约95万张、原种约2.5万张,蚕业不断向优势区域、优势县、乡镇集中,初步形成海安、东台、射阳、吴江等蚕桑茧丝绸产业集群。引进再创新成效明显。引进大约克猪、长白猪、杜洛克猪、AA肉鸡、樱桃谷肉鸭、荷斯坦奶牛等20多个国内外优良畜禽品种,建立了一批有影响的外来品种良种繁育推广基地,丰富了我省畜禽品种资源。全省畜禽良种覆盖率超过95%,生猪、母猪、蛋鸡、肉鸡、奶牛等生产性能明显提高。

3.畜禽种业育繁推一体化步伐加快。全省现有大型畜禽种业企业50多家,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承担着主要畜禽品种选育和供种任务,种畜禽生产科技含量和优良品种供种能力逐步提高,以大型种业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模式正在加快发展。全省现有国家级生猪、肉鸡、蛋鸡、肉羊等核心育种场共8家,良种扩繁推广基地4家,位居全国第4。温氏、牧原、大北农、上海梅林等一批大型上市养猪企业纷纷入驻江苏,且养殖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江苏立华牧业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总部在我省的第一家农牧行业上市企业,被评为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

4.种畜禽生产经营秩序不断规范。依据国家“放管服”*策要求,完善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审核发放程序,规范种畜禽生产经营行为。全省基本形成了以核心育种场、原种场和祖代场为种质基础,以“核心群一扩繁群一商品群”为规模基地,畜禽品种改良站(生猪人工授精站)为推广网络,层次分明的畜禽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家禽通过良繁体系供种超过95%。建成农业农村部家禽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扬州)和牛冷冻精液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南京)、国家家禽、水禽、生猪、奶牛生产性能测定站(中心)以及省优质鸡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家禽产业科技园等平台,为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了质量支撑。取消了延续近20年的全省蚕种统一合同订购模式,引导蚕种生产经营单位提升蚕种质量和市场服务能力,建立了省级蚕种风险储备制度。出台了《关于推进奶业振兴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的实施意见》,为畜牧业发展奠定了较好的种业基础,为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十四五”种业发展面临形势

我国种业正在从传统种业向现代种业转变,种业发展基础地位更加凸显,重大改革和扶持*策相继出台,市场化进程加快,种业发展格局正发生深刻变化。江苏种业在近些年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标国内先进省份和“走在前列”的要求,与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短板与制约因素突出。

1.科技创新结构性失衡现象突出

种业创新资源不均衡,资源、技术、人才向企业流动的体制机制仍然不畅,企业商业化育种体系尚未有效建立。种质资源保护有待提升,交流共享和深度挖掘利用不够,资源优势没能有效转化为育种研发优势。农作物品种结构性供需矛盾突出,同质化严重,审定品种数量多,突破性品种少;高产品种多,优质品种少;传统品种多,特色品种少。水果自主培育品种少,葡萄、草莓主栽品种80%为引进国外品种。除传统的常规稻麦和少部分蔬菜作物育种研发有一定优势外,两杂及高效作物领域育种没有大的突破,杂籼、杂粳品种选育优势弱化明显。无性繁殖类的特色地方优良品种如水芹、芋头、蘘荷等,经过差异化选留种,已形成诸多优新品种,但没能得到梳理和挖掘利用。生猪、白羽肉鸡、蛋鸡、肉鸭等良种严重依赖国内外引进,外种率达80%以上,地方畜禽遗传资源受到威胁。

2.良种供应保障能力仍显脆弱

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不平衡、基础设施老旧、防灾抗灾能力弱、仓储加工配套不足、机械化、标准化、信息化程度低。生产基地主体培育滞后,专业生产型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缺乏,配套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监管监测体系不健全,技术人才队伍缺乏,生产质量控制欠规范。畜禽种业企业以低端扩繁生产为主,受非洲猪瘟影响,多数种猪场育种工作受阻明显;高产蛋鸡祖代场和育种企业缺少,肉种鸭、蛋种鸭、种鹅和番鸭等种源疫病净化水平参差不齐。种子企业“重营销、重品种、轻质量”观念尚未根本转变,部分中小企业低质低价,扰乱市场秩序,给产业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3.市场主体经营融合发展不充分

种业企业多、小、散现象突出,整体实力较弱,产业集中度不高,经营范围较为单一,经营模式创新不够,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多元服务和转型升级动力不足,与工厂化集中育苗(秧)集成配套的农机农艺服务等增值业态发展不充分,以新品种开发、成果转化、种子种苗繁供为引领,带动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的三产融合发展模式未有效建立,整合上下游产业链的能力弱,整体缺乏在全国有突出影响力的种业龙头企业。企业走出去步伐慢、市场比重小,优势企业、特色品种品系和基地等资源品牌影响力薄弱,企业市场和创新主体地位的培育仍需较长的过程。

4.监管服务能力不足现象明显

随着“放管服”和农业结构调整深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比重不断扩大,新型经营主体对品种选择和个性化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农作物自留种趋势加重,生产经营白皮袋种子、假冒侵权套牌等行为有所抬头,种子超区域销售现象没有根本解决。畜禽种业市场监管基础薄弱,生产性能测定和质量仲裁等规范尚未建立,常态化管理难度大。基层管理机构弱化明显,部门、业务技术骨干流失严重,人员、队伍、专业技术力量不足问题突出,与种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存在不适应现象。

二、“十四五”种业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围绕*和省委省*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以服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绿色发展、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目标,加大*策扶持力度,加快完善制度、调优*策、创新机制、优化环境,着力破难题、补短板、强弱项,推进种业发展从抓种子向抓种子种苗转变、从抓高产向抓高产优质协调转变、从抓品种向抓延伸产业链转变,推动江苏现代种业提质、增效、优结构,全面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产业体系,推动江苏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实现由种业大省向种业强省的跨越。

(二)基本原则

——坚持安全为本。围绕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人民获得充足、安全和营养健康食品。

——坚持产业振兴。围绕实施乡村振兴,加快转变现代种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协调发展的现代种业产业体系,促进产业兴旺,农民增收。

——坚持质量兴种。围绕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种业由总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升级,围绕专、特、优,促进种业企业和市场做大、做强、做精、做优,推进种业品牌战略。

——坚持市场导向。围绕提升竞争力,引导资源、技术、人才和资本向种业企业有序流动,突出企业育繁推主体地位,构建机制灵活、投入集约、竞争有序、融合发展的现代种业市场化新格局。

(三)发展目标

完善*策、创新机制、优化环境,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着力促进江苏种业产业延伸升级,构建以市场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三产融合、全产业链协调发展的高质量现代种业产业体系,引导培育地方特色新品种,提升国产品种自给率,扩大良种覆盖面,打响“苏字号”品种品牌,有效提升我省现代种业科技创新能力、良种保供能力、企业竞争能力,   建设江苏现代种业强省,服务种业强国。

到2025年,组建2~4个全国一流的现代种业创新联盟、研发核心团队和平台,建议健全省市县三级农作物种子(种性)质量检测体系,建强20个种子(种性)质量检测中心(站);制定实施《江苏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建设省级农业综合种质资源库、特色专业库及区域性地方资源观测评价站,突破性新品种(配套系)培育取得重大进展,10-15个宜机化优质特色作物新品种、2-3个畜禽新品种(配套系)、3-4个罗氏沼虾、黄颡鱼、河蟹、青虾等主导及特色水产新品种(品系)通过国家审定;全省主要农作物品种自主创新率达到85%以上,特粮特经、蔬菜园艺等品种自主创新率达到70%以上,种畜禽主推品种覆盖率达到85%以上;主要水产养殖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扶持壮大市场经营主体,培植壮大一批市场竞争力强、创新能力突出的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以种业为引领的三产融合年产值10亿以上的达10家,其中50亿以上的2-3家;建设700个规模化种子种苗繁育供应中心(企业或园区),重点打造100个产值超千万元的专业化地方特色种子种苗中心(企业或园区);新品种(品系、配套系)推广在全国市场占比提高5个百分点,种业企业综合竞争力和产业规模走在全国前列;市场环境秩序更加优化,种子质量综合抽检合格率达98%以上,植物新品种保护申请比例大幅度提高,违规违法案件数量明显减少,为服务乡村振兴和农业提质增效贡献种业力量。

到2035年,全省种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优质特色多抗高效新品种(品系、配套系)自主创新率、全省覆盖率分别达到80%以上,植物新品种保护意识明显增强,新品种(品系、配套系)推广在全国市场占比进一步提高,种业企业育繁推实力、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实现种业强省建设。

三、种业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委省*“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的重大部署,推进“卡脖子”技术和品种攻关并取得突破,实施江苏现代种业强省提升工程,着力构建“四个体系”,重点开展“八项工程”项目建设,全面推动江苏现代种业全产业链协调高质量发展。

(一)构建特色高效的种业科技创新体系

1. 实施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程

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见》(国办发〔2019〕56号)以及《省*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实施意见》(苏*办发〔2020〕57号),制定实施《江苏省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建立统一领导、部门分工、上下联动的种质资源保护、管理和共享机制,完善人才队伍、资金投入、规章制度等保障机制;开展作物、畜禽(蜜蜂、家蚕)、水产以及重点微生物等农业种质资源全面系统调查与收集;统筹规划布局省级资源库(圃、场、区)建设,建立省级农业种质资源综合基因库,实施活体原位保护和异地保存相结合、活体与遗传材料保存互为补充的农业种质资源保护模式;有计划、有条件、有步骤地开展地方畜禽遗传资源省内开放保种计划,提升地方资源的生命力与群体覆盖范围;在不同生态区建立主要农作物区域观测评价站,实施资源精准鉴定评价和深度开发利用,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2. 实施生物育种技术与突破性品种(品系)联合攻关工程

建立完善主体多元、广泛参与、资源共享的种业科研创新体系,集聚国内外种业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资源,打造全国一流的重大种业研发平台。积极探索应用全基因组育种、基因编辑育种等技术,推动常规育种与生物育种技术相结合,大幅提升育种效率和品种科技水平。以关键目标性状选育和核心育种技术开发为主攻方向,加强种业重大关键技术突破,持续推进农业重大新品种创制联合攻关,争创一批优质特色多抗高效新品种(品系、配套系)。

作物方面围绕优质、高产、绿色、宜机化开展品种选育攻关,水稻重点突破优质和抗性优良的绿色品种选育,加强杂籼品种以及抗稻瘟病、优质耐贮藏早熟品种育种研发;继续巩固弱筋红皮软质小麦、中强筋硬质红皮小麦育种优势地位,发展强筋硬质白皮小麦育种,淮北麦区育成赤霉病抗性达到中抗以上白皮小麦品种2-3个,玉米重点加强宜机化普通玉米、特色鲜食玉米、青贮玉米研发;油菜关键要突破宜机化品种选育;蔬菜重点在优质多抗小青菜、西甜瓜、甘蓝以及薄皮辣椒、传统风味番茄、等主要蔬菜作物品质育种方面取得突破,加强地方特色品种提纯复壮和开发利用,争取育成一批“特、优、专、功能型”特色蔬菜新品种,积极推进金针菇、双孢菇等国外品种占有率过高的食用菌新品种选育。在果菜茶花卉种苗繁育方面,加快培育葡萄、草莓、桃、梨、茶叶新一代高品质自主创新品种,完善提升苗木繁育技术,突出开展机械化、规模化、工厂化适应性研究。

畜禽方面围绕优质、高产、抗病开展品种选育攻关,突出“苏黑猪”、“苏黄鸡”、“苏白羊”、“苏白鹅”等优势特色畜禽种新品种培育,兼顾引进品种的新品系(配套系)选育。生猪主要是自主培育一批优质、高产、抗病、适合高端猪肉市场需要的猪专门化品系或配套系,使商品猪生长、料重比和胴体性能变异度进一步缩小;开展引进品种的新品系(配套系)选育,实施我省国家核心育种场和大型种猪企业遗传进展的高通量快速传递,提高场内自留母猪性能和繁殖、生产效率,实现引进猪种资源的再创新。推进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在畜禽育种体系中应用,保持我省畜禽育种强省地位,创新高效扩繁技术及种猪性能测定实用技术方法,构建完善地方品种、培育品种、引进品种繁育体系。羊以长江三角洲白山羊、徐淮山羊、湖羊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为基础,开展肉羊种质创新与新品种培育,建立优质种羊和杂交羊的评价体系,集成推广肉羊快速扩繁技术,推动肉羊产业化进程。奶牛要大力引进和繁育良种奶牛,建立牛群改良协作组织,扩大奶牛生产性能测定规模,扩繁优质种质资源,建设一批省级核心场和1~3个奶牛国家核心育种场。蚕桑重点加强抗病抗逆性强、繁育系数高、茧丝质量优蚕品种和适合机械化操作的耐伐桑树品种选育。禽类重点培育地方特色蛋鸡、屠宰型黄羽肉鸡、肉鸽等特色新品种,满足禽产品市场多元化需求,提高生产性能、抗病力和饲料转化效率,创新种源性疾病净化技术,打造苏字头特色禽种品牌,培植家禽育种核心企业。到2025年,育成地方特色蛋鸡新品种(配套系)1~2个、黄羽肉鸡新品种(配套系)1~2个、猪新品种(配套系)1~2个,同时开展白羽肉鸡、蛋鸭、肉鸭、肉鹅、鹌鹑选育等工作,打造3~4个具有全国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家禽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完善肉鸡、蛋鸡良种繁育体系。

水产方面围绕我省特色水产品种,加强“四大家鱼”亲本提纯,加大原种场、良种场建设,重点支持河蟹、青虾、克氏原螯虾、罗氏沼虾、脊尾白虾、斑点叉尾鮰、黄颡鱼、紫菜等品种选育与应用研发。

(二)构建保障有力的种业产业支撑体系

3. 实施品种质量性能综合测试能力提升工程

按照“布局合理、定位清晰、全面覆盖、运转高效”的原则,评定、建设一批示范性、标准化区试站、良种场,制定或完善品种真实性、种子种苗质量等检验检测技术标准,推进实施种子种苗质量评价机制,建设完善全省种业质量检测和生产性能测试体系,推进建设物联网技术为核心的种子种苗质量可追溯体系,构建种子种苗质量管理保障体系,确保农民用上良种、放心种。

发挥作物品种审定、登记、引种备案和认定的指挥棒作用,扩大区域试验点范围,完善试验点布局,改善试验条件,拓展试验、测试鉴定内容,引导品种向绿色、优质、宜机化、功能性专用方向转变。建立审定品种跟踪评价机制,完善品种退出和淘汰机制,防范推广风险。实施农作物品种综合测试工程,建设覆盖全省的品种试验测试和展示基地,在大田生产条件下对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抗逆性等作进一步验证,确保农业生产安全。严格新品种选育审定过程的转基因监管,落实国家种业安全审查制度,依法开展种子种苗产地检疫,加快实施种子种苗生产*策性保险,提高救灾备荒和良种风险保障水平。健全畜禽种质测定体系,加强畜禽品种示范推广和生产监测。充分利用国家级和省级畜禽、水产种业性能测定平台,为地方畜禽、水产遗传资源保护、利用和新品种培育提供科学依据。依托科研院所资源优势,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评价品种资源特性;借助农业农村部家禽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扬州)、农业农村部牛冷冻精液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南京)、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HI)中心等,对家禽、奶牛进行监督性检测;建设和完善种猪种质性能测定中心和水禽测定中心,开展种猪和水禽生产性能测定。

4..实施制繁种基地能力提升工程

按照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信息化“五化”要求,推进国家杂交水稻制种大县和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统筹布局非主要农作物或区域特色种子种苗制繁种基地;推进国家级水产遗传育种中心、省级以上原良种场、繁育场、大型种公猪站建设,扶持建设一批标准化种畜禽扩繁场或基地。开展省级农作物、畜禽种子种苗生产基地、制种大县、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核心育种场(基地)、检验测试中心建设与评定工作,建设完善一批现代化、高标准种子种苗制繁种基地,提高种子种苗生产繁育规模和能力,构筑江苏优势杂交稻、优质食味水稻、优质弱筋小麦、鲜食玉米、特色果蔬作物以及畜禽良种等苏种品牌及其系列产品开发。依托条件成熟的种业企业和制繁种基地,建设以种业为产业基础,三产融合的省级现代种业产业园,吸引省内外种业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入驻,构建具有开展育种攻关、品种试验示范、繁育推广、公共仓储、安全检测、大数据分析、种子种苗会展交易及融资等全方位业务的种业产业园。

继续扶持建设省南繁南鉴基地,保持南繁科研用地持续稳定,提升基地承载能力,拓展南繁内涵和外延,引导扶持水产、畜禽等南繁科研工作,加快构建农作物、水产、畜禽等并存的“大南繁”新发展格局,建成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五位一体”的国内一流种业南繁综合服务平台。

支持种业企业建立稳定的种子种苗生产基地,在依法自愿有偿和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采取租用等土地流转方式,构建种业企业与制种大户、专业合作组织、农民长期的契约合作关系。鼓励种业企业到西北、海南等独特气候区租赁和购买土地,建立长期制种和繁育基地,拓展种业发展空间。加强种子种苗生产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将大田作物种子生产基地列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改善生产条件,建设现代化种子种苗生产加工中心和配送体系,形成相对集中稳定的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种子种苗生产供应基地,到2025年杂交水稻制种和常规稻麦种子繁育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

建立全省作物种子生产管理调控体系,抓好种子生产源头管理。强化种子生产巡查制度,严查套号生产、虚报面积、以粮充种、白皮袋及非农民自留种等不规范行为。开展种子种苗生产技术研究和培训,支持科研单位、种业企业开展种子种苗生产和加工技术创新,重点突破杂交水稻全程机械化、常规稻麦防杂保纯、瓜果菜苗嫁接、脱毒及蚕桑生产加工机械等一批种子种苗生产关键技术,制定一批适用范围广、易于推广的制种技术地方或行业标准。加强种子种苗市场供需形势分析,及时发布种情信息,确保生产用种安全。建立*支持、种业企业参与、商业化运作的种子种苗生产风险分散机制,加大制种保险力度和范围。改进救灾备荒种子储备管理,鼓励和引导相关金融机构特别是*策性银行加大种子收储信贷的支持,加大对种子储备的补助力度,优化储备结构,增加适宜救灾的晚播早熟品种,做好救灾种子调拨和调运工作,满足农业生产救灾用种需求。

(三)构建竞争有力的商业化育繁推体系

5.实施优势特色种子种苗育繁供服务中心培育工程

引导种业企业拓宽经营范围、服务内容、区域和方式,推动从简单种子营销向种苗繁育供应及配套农机农艺集成服务转变,提供农业生产全程解决方案,实现产业链延伸增值,助力以种业为引领的种子种苗产业三产融合发展。 江苏区位、经济、技术力量优势,重点培育建设好三大类种子种苗繁供服务中心,一是以服务水稻机插秧为主的大田作物种子种苗,二是具有江苏特色的优势农产品种子种苗,三是市场需求大、规模效益明显的种子种苗,按类别实施分类指导、扶持和推进。

鼓励发展工厂化机插秧育苗技术,鼓励以经营稻麦种子为主的种业企业,利用其场地、技术、机械装备优势,学习借鉴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社会化服务模式,实施种子生产销售与机械化育苗、乃至耕整地、插秧、植保、收获、烘干、秸秆还田一条龙全程保姆式服务。对溧阳白芹、吴江香青菜、姑苏芡实、淮安红椒、沛县牛蒡、淮阴黑猪、邳州大蒜、南通狼山鸡、富安蚕茧、盱眙龙虾以及大闸蟹、青虾、紫菜、茶叶、葡萄、草莓、桃、梨、蚕桑等具有江苏特色优势的农产品及其种子种苗,本着满足回味、做出规模、做响品牌、擦亮招牌的思路,调动发挥市场的引领作用,加快产业化开发步伐,提高市场占有率,更要立足保护好优势种质资源,做好种子种苗的提纯复壮、种性绵续,以实现可持续良性发展。对草莓、西甜瓜、番茄等规模效益明显的种子种苗,要发挥我省科研优势,加强产学研用协作,扶持引导鼓励种业企业、园区、大户从品种、技术、设备、人员、市场等方面集中发力,瞄准市场需求,加快特色优质品种选育,加大快繁脱毒等技术推广力度,提高供种质量,为地方特色农业发展和产业富民提供优质种源,切实解决地方品种退化和特色品种缺乏问题,把小作物做成大产业,加大种苗生产供应服务水平,缓解省内过度依赖周边省份的现状。育成标志性创新品种5–8个,自主选育品种生产占有率提高20%以上,打造5-8家年育苗规模超千万株的种苗企业,5–8家年销售额超千万元的种业企业。

6.实施育繁推一体化种业经营主体建设提升工程

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依托作物、畜禽、水产种质资源库(圃、场、区),建立科企深化合作、联合育种创新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实施企业差异化发展扶持战略,大力培育大而优、专而精种业企业。重点培育一批具备商业化育种能力、育繁推一体化经营、年销售额亿元以上的种业企业,一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特色种子种苗企业,一批聚集各类主体的特色种业园区和专业村镇。依托省内常规稻麦育种和推广优势,鼓励大型种业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推进规模企业兼并重组,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打造种业“航母”,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实施种业“走出去”发展战略,加快拓展国内外市场。以国家级制种大县和良种繁育基地制种产业为依托,培育一批专业制种生产型企业。依托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加大优势企业、品牌、品种的推介和集中宣传力度,做大做响“苏种”品牌。

培育提升商业化育种能力。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先进育种技术、育种材料和关键设备,创新育种理念和研发模式,向育繁推一体化方向发展,探索建立商业化育种模式与机制,加快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引导改善育种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条件,建设育种研发中心、种子加工处理中心、品种测试体系和展示示范基地。支持企业开展杂交作物育种材料筛选、组合选配与测试、新品种试验示范,培育一批突破性优良品种。鼓励科企深化合作,联合组建共建高标准实验室、育种研发中心和良繁基地等育种创新平台,打造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创新体系,提高品种选育效率。支持种业企业建设稳定的繁制种基地。支持企业承担良种繁育、原原种扩繁等农业基本建设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优先覆盖种业企业繁制种基地。支持种业企业在良繁基地领办农民合作社和合作联社,扶持种子专业生产合作社。 省农作物种子南繁南鉴用地和设施优先供种业企业使用,省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中心分子实验室向种业企业开放。创新品种展示推广机制,发挥企业在品种示范推广中的主体作用,加大种业企业自主创新品种推广力度,探索实施特色良种优先推广或后补助*策,促进品种优质优价,做大规模,增加效益。

(四)构建监管有力的现代种业管理体系

7.实施市场监管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加强《种子法》《畜牧法》及新修订的《江苏省种子条例》《江苏省蚕种管理办法》等法律规章制度的宣贯,修订《江苏省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加快建立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标准和规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管理体系建设,完善监管治理体制机制,提升依法治种水平。强化种子管理体系建设,要健全种业管理和技术服务队伍,要加强部门协作联动和信息联通,积极构建灵活多样、分工明确、治理高效的监管模式。加强市场秩序监管,全面落实法律赋予的法定职责推动管理工作由大宗作物种子为主向大宗作物种子与经济、蔬菜园艺作物并重,加强种畜禽、水产良种管理,突出抓好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品种引进推广和种苗集中繁供,制定完善种子种苗管理、品种审定等配套办法。加大品种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侵犯品种权和假劣种子行为,激励自主创新,保护创新成果,切实维护品种权益,规范种子种苗市场秩序。

强化行业监管服务能力建设,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种质资源保存保护和测试鉴定、作物表型组学研究设施、省级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国家级品种登记认证和DUS测试分中心等重大公共技术平台设施建设,完善种子种苗检验测试和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健全质量监管体系。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农作物作物种子(种性)质量检测中心,改善省种子质量检验中心设施设备条件,开展品种真实性室内检测技术研究,尽快建立全省标准样品和审定品种DNA指纹库,提高品种真实性鉴定能力。开展市、县级种子质量检验中心能力认证,完善种子质量检验体系,形成覆盖全省、分工明确的种子监管技术支撑网络。

强化品种应用风险管控,实施农作物品种安全性综合测试工程,建设覆盖全省的品种测试试验和展示基地,加强水产和畜禽品种示范推广和生产监测,建立审定品种跟踪评价机制,防范推广风险。加强转基因品种和种质资源监控,建设省级标准化引种隔离区,对引进品种和资源进行隔离种植鉴定。

强化种子市场监管,加强行*许可全过程管理,严格准入条件和标准,依法核发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强化行*许可后的监督管理,建立许可信息公开查询平台和生产经营信息报告制度。健全种子例行监测机制,严厉打击未审先推、无证生产、抢购套购、套牌侵权和制售假劣种子、非农民自留种等违法行为。要建立完善行业信用体制机制,发挥行业协会在促进行业自律管理、信用建设等方面作用,严格实施法律法规关于种业行业禁入和失信惩戒等处罚规定,建立完善失信主体联合惩戒机制。强化进出境种子检验检疫,开展疫情监测及监督抽查。

8. 实施智慧种业信息化系统建设工程

推进种业信息化建设,加强行业信息调度和统筹,建立种业大数据平台,建立优势企业、技术、品种信息公开发布机制,扩大信息发布平台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实现种子种苗生产经营审批、品种审定(保护)、种子质量、市场余缺、种子流向信息网上直报和查询,不断提高行业管理服务能力。先期建设涵盖农作物和畜禽种业相关信息,分农作物种业和畜禽种业两大模块进行建设,可实现信息数据的业务办理和查询,包括填报、汇总、发布、受理、反馈以及动态跟踪,以达到种业信息及时公开、便于管理和实时数据查询,并实现与国家农作物的“中国种业大数据平台”有效对接、共享,与国家畜禽业信息网、家禽遗传资源动态监测管理平台链接,实现种业业务全网办理,提高种业管理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推进物联网技术应用,引导企业建立覆盖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的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改进营销和服务手段,发展直营和连锁经营,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四、种业发展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站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高度,充分认识当前国际国内种业发展的新常态和基础性作用,充分认识种业在推进现代农业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组织领导,将现代种业工作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种业工作机制,制定种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创新工作思路,加大工作力度,多措并举,统筹协调,发挥全省现代种业提升专家委员会、种质资源专家委员会的作用,构建种业发展合力,为实现种业高质量发展,服务现代农业和乡村振兴做出积极贡献。

(二)加大*策扶持

加大财*支持力度。建立稳定的财*投入长效机制,深入实施江苏现代种业强省提升工程,着力构建“四个体系”。启动省级种业揭榜挂帅项目,重点支持公益性种质资源收集保护、鉴定评价与开发利用优良地方遗传资源,支持开展突破性新品种联合攻关选育,支持优质特色良种优先推广,支持商业化育种与育繁推一体化能力提升、区域试验基地(站)测试能力、市场保障、种子救灾备荒储备与监管服务能力提升,支持提高种子种苗扩繁生产和供应服务能力,推进以种业为引领的三产融合发展。地方要支持开展市场抽检、质量鉴定、试验示范等公益性服务工作。

统筹整合项目资源。统筹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治理、农田水利建设等项目资金向种子生产基地倾斜,明确基地附属设施用地*策规定,将种子种苗生产与加工机械、种畜禽和水产苗种养殖主要机械纳入农机具购置补贴范围,种子种苗运输纳入绿色通道优惠范畴。实施常规稻麦,尤其是优质食味水稻等优势特色品种种子种苗(秧)补贴*策,提高优良品种占有率和种子种苗商品化率。以规模化良种基地建设为重点,完善畜禽良繁体系,提高畜禽良种科技转化能力。根据我省种业生产的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给予种业企业在土地等方面优先安排。

完善金融保险支持机制。扩大现有种子种苗*策性保险范围,支持种畜禽生产保险列入*策性农业保险,提高赔付标准,逐步建立*支持、企业参与、商业化运作的种业风险分散机制。加大*策性金融对种业发展中长期信贷支持,逐步提高中长期贷款的规模和比重,加大*策性银行对种子收储信贷支持。积极引导社会资金进入种业领域,支持种业基金加大对成长型种业企业的投资扶持力度。

(三)建强人才队伍

统筹抓好种业科研和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加快培养创新核心团队和高端经营管理人才,建设种业人才高地。重点打造一支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具有国际眼光的企业家队伍,精准引进一批高素质人才,定向培养一批中青年骨干人才,选送一批种业人才进行学习深造。支持企业结合省“双创计划”“科技型企业家”“创新团队”等省人才工作计划引进领军人才,鼓励国内外种业领军人才来江苏创新创业。建立企业主导、财*补贴的人才培养基金,支持高校开展高层次种业发展人才培养工作。支持企业和科研院校联合建立博士工作站、博士后流动站和实践基地。定期开展各类实用人才培训,对种业管理以及种子种苗企业科研、生产、检验、营销、管理等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培养制种能手和制种大户,严格种子行*执法人员资格考核,提高业务水平和依法行*能力。

(四)优化种业环境

贯彻实施有关法律法规,强化依法行*。优化统筹布局省级农业种质资源库(圃、场、区),加强资源共享机制和力度建设。品种管理上进一步规范品种审定、登记、备案、绿色通道、联合体等制度,把好品种市场源头关,提高品种质量。市场监管中,进一步加强品种权保护力度,规范种子种苗生产经营许可,加大“双随机一公开”抽检监管力度,构建良性种业市场秩序。激活科技人才和科研成果两大资源,充分调动种业从业人员积极性,特别是要健全优化种质资源从业人员的职称评审和品种权益分配机制,促进人才有序良性流动,实现种业创新能力提升与可持续发展。

农业是社稷之本,种业是农业之基。现代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产业,种业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的命脉。江苏种质资源丰富,经济、科研、技术力量基础较好,我们将紧扣建设种业强省,围绕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要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从重视种业人才队伍培养、建立长效稳定投入机制、加强资源创新性基础研究、完善品种管理制度、聚焦高品质特色品种选育攻关、扶优做强育繁推一体化企业,提高种业市场高效监管服务能力等全产业链环节,全面构建江苏现代种业产业发展体系,助推现代种业强省建设,服务乡村振兴和农业提质增效。

   

搜索资讯
汤姆叔叔首页69xx欧美mv视频免费网站亚i洲人页码24林妹妹制袜丝服中文字幕可乐链接链接